打造央地合作标杆企业 助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增资案例

  为贯彻落实国资国企改革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于2023年9月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实施增资扩股,引入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苏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家苏州市属国有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募资金额共计7.36亿元。本次增资是中国铁建落实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切实举措,也是央地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又一生动实践。未来,合资公司将聚焦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投建营一体化和数智建造,打造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央地合作标杆企业,助推建筑业转型升级。

 

  数智赋能 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

  都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自古以来,苏州就是繁华城市的代表,富庶而又闲适的生活孕育了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众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园林杰作。

  对于这样一座拥有深厚建筑底蕴的城市来说,建筑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近年来,苏州建筑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2159亿元增至2020年的359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0.73%;2021-2022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更连续两年突破4000亿元大关。

  进入“十四五”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筑行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对传统建筑市场的影响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国家积极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推进新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智能建造就是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把“取胜之匙”。

  智能建造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建造技术与管理科学的交叉融合,促使建造及施工过程实现数字化设计、机器人主导或辅助施工的工程建造方式。在工程建设领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发布了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国家战略。与这些国家的智能建造技术相比,我国还存在不小差距,迫切需要将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作为抢占建筑业未来科技发展高地的战略选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20年7月,住建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2022年1月,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等七大主要任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各地智能建造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展开。以近年来正在着力打造“建筑业强市”的苏州为例,市政府于2022年10月印发《关于促进苏州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大力推广新型建造方式、培育智能建造完整产业集群等方面提出17条举措。同年11月,包括苏州在内的24个城市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将在为期三年的试点期内“大力发展智能建造,以科技创新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

 

  扎根苏州三十年 深化合作谋发展

  作为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建)的全资子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集团公司)与苏州市的合作渊源已久。旗下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十局一公司)自1992年以来就扎根于此,参与建设了苏州所有城市快速环线、苏州第一个地铁项目(试验段)及第一批地下综合管廊等60余项工程,总合同额超200亿元。

  近年来,为促进科技创新赋能项目建设,中铁二十局一公司积极变革工程项目生产方式,全面提升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公司智能建造水平不断提高并取得一系列亮眼业绩。以其承建的春申湖路阳澄西湖南隧道工程为例,该隧道作为国内首例超深、超宽的湖底双层隧道,是江苏省市政工程重点项目,也是苏州单体投资规模最大基建工程,被誉为“三千姑苏第一隧”。面对工程体量大、安全风险大、科技含量高、施工要求严等特点,项目团队着力打造“智慧工地”,切实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建设,践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为施工生产赋能增效。该项目成功运用多项智能建造技术,不仅为打造品质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在饮用水源地组织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1:中铁二十局一公司承建的春申湖路阳澄西湖南隧道

  历经30年发展,中铁二十局一公司现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市政公用工程和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等13项施工资质以及公路行业甲级设计资质。近年来,公司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生产规模、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位于集团公司前列,市场占有率也在逐年提高。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当下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只有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能抢抓市场机遇,夯实优势竞争地位。鉴于此,中铁二十局一公司拟采取增资扩股方式引入具有综合实力的战略投资人,在做优做强属地市场的同时,实现融入长三角、辐射全国的目标。

  2023年9月6日,中铁二十局一公司增资项目在北京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挂牌。根据披露公告,本次增资拟征集3家战略投资方,释放35%股权,募集资金用于支持融资方业务发展和补充流动资金。信息披露期满,若征集到4家及以上合格意向投资方,则启动遴选程序,主要从合格意向投资方投资金额、综合实力以及与融资方战略发展的互补性、协同性与支持度等方面进行遴选。

  本次增资引战工作期间,北交所从项目接洽初期即开始组建了包括融资方和交易服务会员中铁建锦鲤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鲤公司)在内的专项工作组,提供从政策咨询、方案设计到进场辅导、风险防范等全方位全流程的专业服务。

  在项目进场前,北交所为融资方进行了系统的政策法规梳理,锦鲤公司指导融资方严格落实集团公司产权管理合规要求。专项工作组结合融资方发展现状、行业特点及引战需求,为其量身打造了符合未来战略规划的交易方案。例如在投资方资格设置方面,既考虑到融资方期望引入具有一定资本实力和良好经营能力的股东的需求,同时结合其发展规划方向,要求投资方需具有铁路、公路、市政、房屋建筑、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和桥梁等领域中至少一个领域的建筑工程业务资源,从而确保通过各股东资源的叠加发挥出“1+1>2”的产业协同效应。在项目挂牌期间,北交所形成重点问题及时沟通、每周汇总咨询情况等工作机制。对于每个时间节点及相应的工作目标完成进度,北交所随时与各方保持高度联动性,有效提高沟通效率,避免了信息壁垒,确保增资引战工作的合规高效完成。

  截至10月9日披露期满,该项目共征集到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苏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家合格意向投资方。10月13日,以上三家投资方以协议方式完成对该项目的摘牌,总投资金额7.36亿元。

图2:中铁二十局一公司增资后股权结构

 

  融合央地优势 打造行业标杆

  本次增资是中国铁建落实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切实举措,也是央地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一次“双向奔赴”,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首先,优化资本结构,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三家苏州市属企业的参股使中铁二十局一公司实现了股权多元化,资本结构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率有效降低,现金流状况明显改善,经济指标向好发展。根据工作计划,新老股东将共同努力,通过充实市政工程业绩,调配相关人员、科研技术装备等资源支持,争取一年内促成合资公司由市政一级资质升为特级资质,更好服务企业发展。未来,双方将以轨道交通、大型基础设施、港口航道、地方铁路、公路、水利等工程为合作重点,共同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环保水务、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绿色建造、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做大做优做强。

  其次,促进深耕属地市场,更好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国铁建国内经营“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抓住经营工作的改革机遇、行业集中机遇及政策环境,坚持深耕细作属地市场。”中铁二十局一公司作为集团公司在华东、华中区域唯一布局的综合性工程公司,与属地政府和骨干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能够最大限度优化整合资源,进一步扩大在华东、华中区域的市场份额,提升属地化发展水平,更好地担当起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的角色。

  此外,助力苏州打造“建筑业强市”,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大力支持各级国有企业开展股权重组、资源整合等合作,培育组建高资质、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树立行业标杆。此次与中铁二十局一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树立了央地合作新典范,打造了融合发展新生态,开创了互利共赢新模式。合资公司将锚定“打造建筑龙头企业和智能建造、数字经济标杆企业”的目标,聚焦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投建营一体化和数智建造,发挥全产业链协同优势,更加坚定地扎根姑苏城、融入长三角,为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兴业之道,内外兼修。曾经,苏州园林使市民“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如今,这座温润的江南水乡正朝着“智能建造”之城的目标加速迈进。我们期待,增资后的中铁二十局一公司能够继续深耕这片产业厚土,发挥央地协同优势,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铁建力量”。

  (注:中铁二十局一公司于2023年11月更名为中铁建城建交通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