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增资锤炼“硬核”实力 入选“科改示范企业”打造创新尖兵

  ——首钢智新迁安电磁材料有限公司增资案例

  作为电工钢制造行业领军企业,首钢智新电磁于2021年9月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完成首轮17亿元融资,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2022年9月,首钢智新电磁启动二轮融资,再次通过北交所引入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有限合伙)、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特变电工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15家实力雄厚的投资方,募资金额共计20亿元。本轮增资将助力首钢智新电磁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勇攀高峰,为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从追赶到超越 钢铁之“芯”助力能效升级

  在“西电东输”超级工程的各种大型变压器中,有这样一种特殊的钢铁产品——取向电工钢。它是变压器的核心制造材料,被誉为钢铁产品中“皇冠上的明珠”。

  那么,电工钢是一种什么样的材料?取向电工钢又缘何拥有如此美誉呢?这还要从它的结构说起。电工钢指的是含硅量在0.5%~4.5%之间的极低碳硅铁合金,由于在铁中加入硅后可进一步提高铁的最大导磁率,产生更强的磁场,同时降低损耗,提高电能的生成、传输与使用效率,因此电工钢主要作为各种电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的铁芯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航天等领域,并不断向更高磁感、更低铁损等性能发展。

  按照实际用途,电工钢可分为无取向电工钢和取向电工钢两大类。前者主要应用于空调压缩机、新能源汽车电动机、工业电机等领域;后者多用于电力电网工程变压器等基建领域。由于电工钢产品具有生产工艺流程长、关键工艺控制点多、工艺控制精度高、产品认证周期长等特点,因此被称为钢铁中的“艺术品”,其中又以取向电工钢制造难度最大、成分控制最为严格。生产企业只有具备全流程一贯制的制造、检测与工艺装备能力,不断进行技术迭代升级,才能将这枚“明珠”揽入怀中。

  事实上,在2008年之前,只有少数国家的钢铁企业有能力制造取向电工钢。当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取向电工钢进口国,尤其是用于高性能变压器的高端取向电工钢产品,几乎全部依赖于进口。为打破“卡脖子”困境,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集团)向这一技术巅峰发起挑战, 并于2010年正式投产首条电工钢生产线。2018年3月,为进一步突出专业化经营优势,做强做精电工钢产品及业务,首钢集团控股子公司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SZ.000959,以下简称首钢股份)在硅钢事业部基础上成立首钢智新迁安电磁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智新电磁),继承其与电工钢相关的所有资产和业务。作为集电工钢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运营平台,首钢智新电磁主打高磁感取向电工钢、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等高端产品,产量占比达到62%。

  十余年磨一剑,凭借强大的产品研发创新能力,首钢智新电磁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河北省科技领军企业等众多荣誉称号,参与制定29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累计授权专利224项,其中发明专利109项。如今的首钢智新电磁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工钢供应商和制造基地之一,产品尺寸精度和成分控制均达到世界级水平。在变频家电领域,首钢智新电磁不断巩固领先优势,成为美的、格力、松下、日立等知名企业的主力供应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5款产品全球首发,获得美系、日系、德系等乘用车客户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比亚迪、吉利、广汽、长城、理想等自主品牌的主要供应商。;在电力变压器领域,广泛应用于清洁能源输电工程张北-雄安特高压工程、港珠澳大桥、北京冬奥会场馆等国家重点工程,在全球在建总装机规模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项目中供货比例超过50%,在“西电东输”重点工程——三峡乌东德水电站项目中供货比例达到70%。

图1:首钢智新电磁生产的高磁感取向电工钢用作白鹤滩水电站主变压器材料

 

  抢抓行业机遇 增资引战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随着世界能源结构转型和节能减排进程不断加速,电工钢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绿色低碳生活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产品之一。特别是在“双碳”背景下,电机、变压器等的能效升级需求将大大提升高端电工钢材料的应用。

  自2019以来,国家各部委先后下发《房间空气调节器 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21455-2019》、《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2020》、《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推动下游行业对无取向电工钢产品的需求从中低牌号向高牌号加速调整。此外,国家能源局于2023年6月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为匹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特高压工程和配电网智能化改造将全面提速。上述文件所述的能效提升标准及发展规划都为电工钢产业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行业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电工钢总需求量年均增长率为5.55%;无取向电工钢需求量将达到1216万吨,其中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需求量为609万吨,占比由35%达到50%,年均增速为12.41%;取向电工钢需求量将达到237万吨,其中高磁感取向电工钢产量为142万吨,占比由57%达到60%,年均增速为12.06%。

  为抢抓行业风口,首钢智新电磁自2021年确立了以股权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的发展路径,并力争于2025年在科创板上市。2021年9月,首钢智新电磁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完成首轮17亿元融资,注册资金达到99.26亿元。鉴于首钢智新电磁主打的高端电工钢产品为推动新能源及电力行业升级换代的绿色产品,处于高速增长的投资赛道,加之其大股东背景实力雄厚,因此被市场持续看好,多家投资机构表示希望有机会参与后续融资。

  时隔一年,首钢智新电磁第二轮增资于2022年9月7日在北交所挂牌。根据披露信息,此次拟募集资金不超过20亿元,对应持股比例不超过12.16%;拟征集投资方数量不少于2家,单一投资方投资金额不得低于5000万元,且单一投资方或单一投资方及其关联方投资金额不得超过8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首钢智新电磁高端硅钢热处理项目建设。

  截至11月7日信息披露期满,该项目共征集到21家合格意向投资方,意向投资金额合计超过57亿元,远高于披露信息中募集资金金额上限。鉴于此,北交所项目团队在与首钢股份和首钢智新电磁进行多次沟通后,为其量身打造了包含报价函、阶梯报价函和最终报价确认函等多轮次报价机制在内的遴选方案。

  经过激烈的竞争性谈判和专家组研判,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有限合伙)、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特变电工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15家机构成为最终投资方,合计注资20亿元。2023年1月17日,交易各方签订增资协议。此次增资后,首钢智新电磁注册资本由99.26亿元增至 110 亿元,单位注册资本对应价格为1.86 元,较增资前单位注册资本对应评估值溢价率达 27.47%。

图2:首钢智新电磁二轮增资前后注册资本及股权结构变更情况

 

  强强联合 持续锻造“硬核”实力

  自2021年首轮融资后,首钢智新电磁相继于2022年3月和8月完成吸收合并首钢迁安新能源汽车电工钢有限公司、投产世界首条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等一系列重大动作,本轮20亿融资工作的圆满完成更将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本项目同时也是北交所2022年度参与投资人数最多、实现较高溢价的市属企业增资项目,树立了北京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新标杆。

图3:首钢智新电磁获得北交所颁发的“2022年度企业增资最具影响力奖”

  首先,助力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本轮融资共引入15家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方,体现出资本市场对首钢智新电磁在电工钢领域前沿地位及未来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特别是在产业投资者中,既包括中国变压器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输变电和特高压领域龙头企业——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旗下投资平台,以及为众多国家级重点工程提供成套装备和服务,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的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旗下投资平台,也包括天域九五这样的地方“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企业将共同助力首钢智新电磁研发创新能力、智能制造能力及产业链服务保障能力的持续提升。

  其次,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进程。2020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发挥产权交易市场在培育企业上市中的积极作用”。产权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企业上市方面能够起到融通资本、企业展示、路演推介、顾问咨询等重要作用。在首钢智新电磁的改革发展道路上,其连续两年通过北交所引入资本,为企业改制和内部改革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其后续登陆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结构升级。迁安地处京津冀都市圈腹地,近年来牢牢把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契机,立足钢铁产业优势,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大力发展电工钢、新能源汽车板、军用钢等精品钢材,目前全国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3辆采用了“首钢芯”。随着第二轮融资的完成,首钢智新电磁高端电工钢热处理项目也将紧锣密鼓开工,这将进一步提升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供货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精深化、高端化发展,助力京津冀地区经济结构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最新“科改示范企业”名单中,首钢智新电磁等2家首钢集团旗下企业榜上有名。此次入选是对首钢智新电磁近年来开展科技攻坚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的认可,同时也将为其后续改革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撑,助力其全面释放科技企业改革活力,实现效率、效能、效益全方位提升。

 

  岁月长河波澜壮阔,时代熔炉淬炼成钢。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纳入重点任务,要求企业补短板、锻长板,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们期待,以首钢智新电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勇攀高峰,将“大国重器”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国家安全、国家战略、国计民生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