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途径 助力打造首都历史文化“金名片”
——北京市西城区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案例
       为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西城区政府于2020年1月发布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并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进行公开招商,旨在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物建筑开发利用。此举是国内首次通过产权市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一次积极尝试,对北京加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

利好政策频出 让文物建筑“活起来”大有可为
       我国建筑遗产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由于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5058处,其中古建筑216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43处,建筑类文物共占文物总量的61.39%。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城市出现了老城区及新城区等多种区域划分,城市结构变得复杂而割裂,导致大量建筑遗产消失。即使有一些文物建筑幸存下来,也往往因为未及时保护与修缮而失去原有的韵味。为了让更多文物建筑留下来、活下去,让更多人民群众受益于文物保护的成果,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各类文物的保护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遵循。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在坚持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所有权不变、坚守文物保护底线的前提下,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使用和运营管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中央政策文件。围绕这一顶层设计,各地文保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并转变工作思路,对文物建筑由单一的“保护”调整为“保护与活化”并重。
       建筑遗产是北京城市文化遗产的一张“金名片”。2017年9月,《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出炉,确定了首都发展的总体蓝图,对文物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提出要通过推动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开放利用等方式,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焕发老城文化活力、彰显古都历史文化风貌和独特城市魅力。
       西城区作为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区”,辖区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7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1处,文物保护利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为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工作要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面推动老城保护与复兴,西城区制定并启动实施了《北京市西城区“十三五”期间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自2016年以来集中开展文物建筑腾退工作,对尘封已久或长期被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进行加固修缮。截至2021年9月,总体腾退比例达到92%,完全腾退项目33个。
       随着腾退修缮工作深入推进,文物建筑如何合理利用成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西城区在全市率先做出尝试,于2019年出台《北京市西城区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在政策层面对辖区内文物的活化利用进行了明确和规范,之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为腾退文物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2020年1月,西城区发布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旨在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一批有情怀、有实力、有经验的社会机构及民间资本参与到文物资源开发利用中来,共同探索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
 
 创新招商模式 将文物建筑推向市场
       西城区首批发布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共有7宗,分别为歙县会馆、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梨园公会、钱业同业公会、西单饭店旧址、聚顺和栈南货老店旧址和新市区泰安里。这些项目或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时代印记明显,或是建筑形制独特、具备时代特点,每个文物建筑都有自己特有的故事、传递着特有的信息。
       为了充分挖掘项目价值,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委托北京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文旅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公开招商。
       事实上,这也是北交所近年来在服务国有资产交易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的一个缩影。北交所文旅资源交易平台经过6年多的探索和尝试,已形成集项目价值评估、策划包装、信息发布、路演推介、交易撮合等于一体的投融资服务平台,业务范围遍及京津冀区域和四川、河南、福建等地,在推进各地文旅产业发展、助力绿色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进场后,北交所文旅资源交易平台积极发挥汇聚优质项目、汇聚投资机构、汇聚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做到 “广”、“精”、“专”相结合。在“广”方面,第一时间搭建起“北京市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专题板块,对项目进行集中深度展示;同时,通过公司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北交汇投智能服务平台等渠道进行广泛推介,短时间内获得大批机构的关注。在“精”方面,北交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对投资者偏好进行精准分析并定向推介,大幅提升了项目和投资方的匹配效率。在“专”方面,北交所项目团队充分研读文物保护利用的相关政策规范,为各家意向机构提供1对1专业顾问服务,引导意向机构充分挖掘待利用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价值,并根据文物建筑的特征、保存现状、环境条件、利用难度等,进一步细化活化利用方向,设计商业模型,力求为每一处文物建筑量身定制出既还原保护原有风貌,又可持续造血、具备充分社会吸引力的活化利用方案。

图1:“北京市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专题板块
       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共有百余家机构致电咨询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并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向,最终33家机构提交的53份项目申请报告成功入围,合作领域涉及文创、科技、旅居、传媒、金融等多种业态。值得一提的是,报名结束后项目热度依然未减,陆续有投资机构致电北交所咨询,这充分展现出市场对于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工作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
 
 首批项目落地 文物建筑即将焕发新生机
       自2020年底开始,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组织行业专家结合申报单位综合实力、项目管理团队相关运营经验、文物建筑使用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审,最终经区政府审议,确定了6个文物建筑的利用单位及利用方向,中标单位涉及商业运营、文化交流、京剧艺术、文创文物、糖果体验等多个行业。其中,歙县会馆利用方向为王茂荫中英金融与文化交流中心,利用单位为北京有邻智慧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晋江会馆利用方向为林海音文学展示中心、两岸现代文学传播与交流中心,利用单位为人民文博(北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梨园公会利用方向为京剧艺术交流传播及孵化中心,利用单位为九天云和文化艺术(北京)有限公司;西单饭店利用方向为多功能复合型文化艺术空间,利用单位为国文创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聚顺和栈南货老店利用方向为糖果主题阅读+糖果体验空间,利用单位为北京甲骨文悦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新市区泰安里利用方向为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利用单位为北京宣房大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在本次文物建筑利用方向的选择上,能否与文物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契合,与整个街区功能定位相匹配,以及能否与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互补等是重要考虑因素。以西单饭店旧址为例,该建筑位于西城区大栅栏街道樱桃斜街11号,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民国后期改为“西单饭店”,但依然保持着民国商业建筑的格局和风貌,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较高,修缮完成后将变身为一处多功能复合型文化艺术空间,涵盖非遗技艺和拓印等传统技术体验、文物书社等多种业态。

图2:西单饭店旧址
       而位于西城区天桥街道仁寿路6-16号的新市区泰安里,则是北京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次尝试,由当时的北洋政府仿照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而成。该处历经百年的建筑经过修缮,将以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的新形象对外开放,这与天桥演艺区的整体功能定位十分契合。

图3:新市区泰安里旧址
       本次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工作的圆满完成,是政府管理部门充分利用产权资本市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使用和运营管理的一次生动实践,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首先是展示了以西城区为代表的政府部门的开放姿态。本次公开发布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通过市场化方式广集社会各方智慧,共同探索文物利用机制,体现了政府文物保护工作思路从“闭门保文物”向“开门用文物”的重大转变。其次是北交所阳光化、市场化的平台属性得以充分体现。在项目落地过程内,北交所一方面抓政策解读,一方面抓资源汇聚,促成并指导大批有情怀、有实力的社会机构参与到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工作中,积极推动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和老城保护与复兴。再次是社会资本在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的加入,不仅大大缓解了政府在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压力,同时能够有效扩大文物建筑保护的覆盖面,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有利于文物建筑保护和利用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传统文化保护时曾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就要求对于文物遗产不能止步于开发,更要活化,挖掘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市西城区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的落地为“活化”提供了解决思路,基于此前取得的积极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西城区于2021年9月20日再次发布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共有10处文物建筑空间项目。北交所利用全媒体宣传渠道并通过2022年北京文旅重点项目投融资推介会对其中9宗项目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推广,为促进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助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