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协同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京津冀三地协同服务正在不断提速。从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专题工作组和我市有关部门获悉,截至目前,京津冀三地已推动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200余项“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移动办”,京津冀“一网通办”平台累计上线516个事项。

  据了解,为保障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优化各项工作的有序规范高效展开,京津冀三地发展改革和政务服务部门共同牵头组建专题工作组,涉及三地商务、市场监管、海关、知识产权等80余个部门。专题工作组下设“五组一办”,分别是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5个重点领域专项小组和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领域营商环境协同优化工作,开展本领域协同优化重大问题研究,组织编制本领域协同发展规划、年度重点工作计划等并抓好落实。
  2022年9月,三地签署京津冀营商环境“1+5”合作框架协议,立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重点围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提高区域要素协同配置效率,提出5方面86项改革任务,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在三地各部门的持续推动下,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成效初显。在区域商事制度协同互认方面,推进京津冀企业开办、变更、注销政策一致、流程统一,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北三县实现营业执照异地“办、发、领”。在监管执法高效协作方面,联合开展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检查,推进监管标准统一、结果互认。京津冀公安部门联合推动115项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职权统一。在跨境贸易协同开放方面,推动三地空港、陆港、海港互联互通,实现257家重点企业名单“三关”互认,三地通关效率和便利度显著提升。在知识产权保护资源共享方面,签署京津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行动计划,在专利审查、案件审判、海外维权等方面开展协同保护,9.2万条涉案专利数据实现共享,助力三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