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碳汇交易服务能力 打造“两山”理论践行样板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碳汇交易案例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自2018年起通过北京绿色交易所累计交易林业碳汇碳减排量15万余吨,实现收入300余万元,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随着“双碳”目标提出,林业碳汇已成为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北京绿色交易所正不断挖掘平台潜力,持续优化林业碳汇交易服务能力,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发展林业碳汇 助力“双碳”目标

  随着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作出实现“双碳”目标的承诺,中国正式进入“双碳”时代。从国际上看,“双碳”目标的提出充分展现出中国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大国担当;从国内看,“双碳”目标完整准确地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也将加快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新途径。

  我国要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除了大力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以减少碳排放总量外,还需要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通过一“减”一“加”这两种途径,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动态平衡。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碳汇定义为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森林、湿地及草原等生态系统则是重要的碳汇来源。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最丰富、最具系统性的碳库,每年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

  林业碳汇的原理就是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有机物,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林业碳汇属于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项目类型之一,按照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我国林业碳汇项目主要包含碳汇造林、竹子造林、森林经营、竹林经营四种类型。

  基于森林固碳而开展的林业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间接减排手段之一,成本低、易施行、综合效益大,开始被社会各界所重视。

图1:“碳中和”实现路径

  2020年,在纪念《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达成五周年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政府宣布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庄严承诺2030年较2005年,中国的森林蓄积量要增加60亿立方米。注重林业碳汇发展,优化林业碳汇产品的开发与交易机制,强化森林固碳功能,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功能,已经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也正在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自2013年我国在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以来,各类符合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要求的林业碳汇碳减排量开始陆续挂牌交易。其中,被称为绿色奇迹,并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也正通过林业碳汇项目成为“两山”理论的实践者、绿色崛起的引领者。

 

  塞罕坝范例 打造“两山”理论践行样板

  塞罕坝,蒙古语称“塞罕达巴罕色钦”,意为“美丽的高岭”。塞罕坝地处河北省最北端、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界处,担负着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历史上,这里曾经松林千里,水草丰沛。但从清末开始,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将塞罕坝开围放垦,大量森林植被被破坏,后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这片山青水绿的胜地已变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漠。

  新中国成立以后,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与建场初相比,塞罕坝机械林场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现在的82%,林木蓄积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036.8万立方米。林场湿地面积10.3万亩,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森林资产总价值231.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同时也为京津冀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

图2: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如何让塞罕坝林场的造林成果、生态价值得以变现?如何将林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获得可持续性的造林营林资金支持。

  2014年,在政策层面,《北京市碳排放权抵消管理办法》规定了碳排放权抵消方式,将林业碳汇完全纳入北京市碳试点的补充抵消机制中,允许控排企业使用例如林业等特定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进行履约。自此,林业碳汇交易为“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需要提及的是,森林只要在生长,都会产生碳汇,但不是所有林地产生的碳汇都可以用来交易,只有符合自愿减排交易相关方法学和相应管理要求,才可以开发成可交易的林业碳汇碳减排产品。

  以碳汇造林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开发为例,首先对造林土地有要求,比如必须是国家主管部门规定时间(原来规定是2005年2月16日,目前正在修订中)以来的无林地,土地权属清晰,具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的土地权属证书,不属于湿地和有机土等等;其次对造林活动有要求,比如要符合造林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程,对土壤扰动也要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且需承诺不采取人为火烧,不移除枯落物、树根、枯死木、采伐剩余物,不会造成项目开始前农业活动的转移等等。此外,还有额外性方面的要求,即指项目活动所带来的减排量对于基准线是额外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激励作用,就不会有相关项目的实施和减排量的产生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总之,其背后的政策逻辑是支持新增造林、不支持已有造林,项目建设非出于经济目的,而是注重多重效益,比如为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环境效益。塞罕坝林场相关项目与林业碳汇CCER方法学相契合,符合国家政策支持要求,具备开发条件。

  2015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始启动首批林业碳汇碳减排量开发工作。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指定交易平台,在北京市碳交易政策法规体系下,发挥市场功能,为塞罕坝林业碳汇项目提供了全方位优质服务。

  首先,北京绿色交易所积极发挥统筹协调功能。2015年,北京绿色交易所联合会员单位主动帮助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大唤起林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着手开发“塞罕坝机械林场造林碳汇项目”,完成了项目设计文件、监测报告、第三方审定报告及核证报告的编写工作。2016年8月,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大唤起林场首批18.28万吨林业碳汇碳减排量获国家发改委签发,成为华北地区首个在国家发改委注册成功并签发的林业碳汇项目,也是当时全国签发的碳减排量最大的林业碳汇项目。

  其次,北京绿色交易所积极发挥交易平台的辅导功能。北京绿色交易所根据交易规则和相关流程,辅导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大唤起林场于2017年初在北京绿色交易所完成交易账户开立手续并实现碳减排量挂牌。

  再次,北京绿色交易所充分发挥交易平台资源汇聚优势。2018-2020年,在塞罕坝机械林场造林碳汇碳减排量挂牌期间,北京绿色交易所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推介,并组织召开多轮对接会,积极寻找优质买受人。2018年8月7日,塞罕坝林场与北京兰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绿色交易所达成首笔交易。随后,更多的碳市场参与主体,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以及部分会议、活动“碳中和”需求方等陆续成为买方。

  截至2021年底,塞罕坝机械林场造林碳汇项目通过北京绿色交易所累计交易林业碳汇碳减排量15万余吨,实现收入300余万元。

  自2015年启动首批林业碳汇项目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碳汇产业已迈出坚实一步,实现了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绿色发展之路,首先是把荒沙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又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其意义不仅体现在绿水青山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上,还体现在绿水青山带来的巨大生态价值上,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开辟出新的途径。在该项目操作过程中,北京绿色交易所携相关会员单位以专业化服务,顺利完成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碳汇产品从开发到交易的全流程服务,为“双碳”背景下,加大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绿交所积极备战 迎接碳汇交易活跃期

  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机构和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交易平台,在服务塞罕坝林业碳汇项目基础上,还陆续促成房山区周口店镇平原造林碳汇项目、石楼镇碳汇造林项目,顺义区碳汇造林项目以及承德市丰宁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等项目碳减排量的顺利成交,共促成交易94笔,成交量约37万吨,成交额超过1000万元。

  2020年,随着“双碳”目标提出,林业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最为经济可行、最具发展潜力的途径,已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中国碳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推动者,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北京自贸区方案和2021年3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北京要“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

  根据上述文件精神以及生态环境部、北京市有关安排,北京绿色交易所已于2021年启动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重要基础设施——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工作,并编制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结算管理相关制度文件,为下一步顺利承接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职能做好准备。

  尽管2017年出于规范碳市场的需要,我国暂停了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审定和减排量备案申请等相关工作,但随着全国统一的配额交易市场的启动,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推进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政策的重启工作。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实施单位可以申请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对其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削减排放量进行核证。这也就林业碳汇纳入CCER交易传递出明确信号,可以预料,CCER未来的重启必将带来更加活跃、更具创新性的碳汇交易市场。

  为此,一方面,北京绿色交易所正结合北京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丰富经验,对碳汇交易的管理、操作以及实施程序进行系统性总结和归纳,并不断完善林业碳汇交易的相关制度和规则,以期提供更加透明、规范、开放和高效的市场环境,迎接即将到来的碳汇交易活跃期。

  另一方面,北京绿色交易所也在不断加大林业碳汇的普及和推广力度。考虑到碳汇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林业工作者对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还不熟悉,对碳汇造林认知也不足,北京绿色交易所为帮助全国涉林单位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充分了解国内外林业碳汇发展形势和国内碳汇政策走势,提升相关人员林业碳汇计量与交易专业能力,抓住林业碳汇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参与全国碳市场,目前已定期开展面向全国的“林业碳汇管理”专题培训,为林业碳汇的普及和推广提供服务。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林业碳汇已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最为经济可行、最具发展潜力的途径之一。未来随着中国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北京落地发展,一个成熟定型的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必将迎来交易活跃期。北京绿色交易所将积极创新平台服务能力,以林业碳汇的市场化交易助推森林蓄积量增加和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增强,有效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