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 促进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北京绿色交易所生态补偿市场化全流程服务案例

  作为重要的生态补偿市场化工具,碳交易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北京绿色交易所积极探索,不断提升生态补偿市场化全流程服务能力,深入开展自愿减排标准及方法学开发、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研究、林业碳汇交易及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建设成果推广等。上述系列探索实践,打通了基于碳市场的生态补偿市场化路径,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助力。未来,北京绿色交易所将持续发力,探索更多生态补偿市场化新路径。

  政策赋能 打造市场化生态补偿新格局

  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生态补偿在避免破坏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首批中国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北京市政府指定的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交易平台,北京绿色交易所通过开展自愿碳减排标准开发、碳汇交易、CCER方法学研发等服务,为北京市生态补偿市场化运作提供有效实践。

  生态补偿是指针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开展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扩展开来,生态补偿还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的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以及为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费用的支出。

  关于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199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和“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环境保护方针;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该意见作为全国首份针对生态补偿机制的国家文件,明确要求“基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进一步提出“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全社会碳排放、实现生态补偿市场化的重要平台,在政策赋能下,依托碳市场机制开展了诸多生态补偿市场化的研究和实践。

 

  创新实践 提供生态补偿市场化全流程服务

  “十三五”时期以来,国家持续加大对重要生态系统、重点区域的补偿力度,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方式,推动我国建成了世界范围内受益人口最多、覆盖领域最广、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各类生态补偿资金总量约1800亿元,在推动全国生态系统保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仅靠政策工具解决生态补偿问题也存在补偿覆盖范围有限、相关主体协调难度大等局限性。2021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市场交易机制”“逐步开展市场化环境权交易”“健全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基础的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将具有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林业、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等领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鼓励以市场机制加快多元化生态补偿、将林业领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纳入碳交易市场,为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北京绿色交易所长期致力于探索利用市场手段推进生态补偿相关实践。经过多年实践,发现碳交易作为生态补偿的一种市场化工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依托碳交易,推动建立起城市补偿农村、工业补偿农业、高排放者补偿低排放者的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综合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等关键要素来看,林业碳汇项目是很好的切入点,北京绿色交易所从自愿碳减排标准及方法学开发、夯实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研究、林业碳汇交易及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建设成果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自愿碳减排标准及方法学开发。一方面,开发我国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增强在碳排放市场上的话语权。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北京绿色交易所和法国BlueNext环境交易所作为发起方,与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和美国著名NGO组织温洛克国际农业开发中心四家机构共同发布“熊猫标准”,开发出我国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该标准依据国际市场规则,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为我国碳减排项目提供一套完整的项目开发工具和规则体系;另一方面,完成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方法学开发,填补国内行业领域两项空白。2012年,“退化土地竹子造林方法学”获得“熊猫标准”的正式批准,成为自愿减排方法学。2013年,在“退化土地竹子造林方法学”基础上修订形成的 “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获得国家主管部门备案,成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方法学,为农林领域的碳汇资源开发辟出新径。

  二是夯实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研究。2013年10月,亚洲开发银行在华授权技术援助项目“北京市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研究”正式获批,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项目实施机构(IA)深度参与,除负责项目设计、统筹管理外,还参与了大量的实地调研、研究和成果推广等工作。项目研究成果《北京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研究》中,通过对北京顺义和房山、河北丰宁、内蒙古库布其及湖北通山等六个代表性碳汇造林项目的开发与交易活动的调研发现,从补偿成效来看,基于碳汇项目的市场补偿与政府补偿相比,可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然其还无法替代政府补偿担起生态补偿的大梁,但作为政府补偿的有效补充手段以及农户增收的额外途径之一,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能与政府补偿有机结合并形成良性互动,将对我国生态补偿体系的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期间,在房山区人民政府支持下,北京绿色交易所选择周口店镇推进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建设示范项目,结合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探索建立连接城乡的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

  三是林业碳汇交易。2014年,京冀两地启动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承德市作为河北省的先期试点,优先开发了林业碳汇项目。其中,丰宁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及塞罕坝林场首批造林碳汇项目产生的林业碳汇减排量均在北京绿色交易所实现交易。此外,基于“熊猫标准”开发的云南省西双版纳竹林碳汇项目,其碳汇减排量也在北京绿色交易所实现交易。截至2022年4月,绿色交易所共完成CCER累计成交 4544.92 万吨,线上成交均价35.24元/吨;林业碳汇累计成交36.96万吨,线上成交均价34.22元/吨。

图1:塞罕坝林海晨景(图片来源:新华社)

  四是林业碳汇的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建设成果推广。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北京市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西部司、财政部综合司、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等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同时,根据项目研究成果、结合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碳金融工作组关于林业碳汇问题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完成的《基于林业碳汇的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建设》报告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之“绿色金融主题论坛”上正式发布。该报告依托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及交易,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行性,成为论坛发布的重要研究成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北京绿色交易所已经形成了生态补偿市场化全流程服务能力,主要包括自愿减排标准及方法学开发、夯实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研究、林业碳汇交易及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建设成果推广等。上述系列探索实践,打通了基于碳市场的生态补偿市场化的有效途径,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持续探索 为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贡献力量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的重大任务,部署“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对新时期深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等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北京绿色交易所将持续探索,为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贡献力量。

  首先是以碳交易促进生态补偿市场化。北京绿色交易所可以为林业碳汇项目交易提供平台化支撑,进一步发挥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与交易对政府补偿的补充作用,推动我国生态补偿体系的完善。

  其次是深入推进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做好生态价值核算的基础上,参与主管部门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研究碳汇核算结果的运用,在生态产品供需对接、开发研究、生态修复和价值提升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最后是探索研发生态补偿金融化产品。结合生态补偿与绿色金融领域探索研发相关产品,如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绿色债券等,以盘活生态资产,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工业等绿色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融资渠道。

 

  生态兴,文明兴。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论”)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山论”,并已成为引领我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基本国策。未来,北京绿色交易所将继续发挥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创新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机制,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不断努力,为生态补偿市场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