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技术交易所携手中国融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中技·融科汇-科技成果路演平台。该平台以服务军队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旨在促进多要素融合,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切实服务科技成果向战斗力转化。

  首期路演项目是军事医学研究院检测及医疗材料、疫苗及抗体领域优质成果。诚邀相关领域企业参加,推动成果转化。

  报名方式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我们将根据报名信息发送活动时间及活动地点。

  

  

  检测及医疗材料技术

  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

  项目简介

  该成果为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分子标记物。研究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以及良性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存在四个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CD86、CD226、CD247和 ICAM-1。整合上述研究结果以及临床病例资料,发现 CD226、CD247 以及患者的吸烟量(大于 40 包/年)组成的诊断组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最高,说明该组合能够有效判别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肺部良性结节病人,并在大样本患者中进行验证,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鉴别肺癌患者和肺部良性结节患者,降低诊断的假阳性。

  团队介绍

  该团队现有研究员 1 名(王友亮)、副研究员 2 名以及助研、科研助理、博士、硕士等累计 30 余人,在肿瘤分子机制研究以及液体活检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建立了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患者的血样库以及分子标记物检测平台,发现肿瘤相关的分子治疗靶标以及肿瘤早期诊断标记物。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Developmental Cell、Hepatology 等 SCI 期刊。

  项目亮点

  (1)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针对肺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市场需求迫切、前景广阔;

  (2)该成果的诊断 pannel 综合了患者?PBMC?细胞中与免疫相关的两个分子以及患者吸烟量。因此,该成果的转化不仅可以用于肺癌的早期诊断,而且还可以有效判别肺结节患者的肺结节是否为恶性肿瘤。技术成熟度:完成临床前研究

  转化方式

  转让

 

  

  一种用于判断靶向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疗效的预测分子

  项目简介

  该成果为一种用于判断靶向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的预测分子,本发明提供了检测丝氨酸蛋白酶 1(PRSS1)表达量的物质在制备检测待测肿瘤细胞是否对靶向 EGFR 单克隆抗体耐药产品中的应用;或检测 PRSS1 表达量的物质在制备检测待测肿瘤患者是否对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耐药产品中的应用。区别于常规结直肠肿瘤组织的切除,以一种安全性,可行性更高的非侵入性的手段获得肿瘤细胞的生物信息,从而实现结直肠癌临床上个体化、合理化、精准化治疗。该研究表明,PRSS1 在导致单克隆抗体的耐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辅助临床用药的疗效检测分子,即临床上通过动态监测患者体内 PRSS1 的表达水平,可预测患者对单克隆抗体的疗效,实时判断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更换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对耐药分子机制研究过程中,也找到了老药新用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单克隆抗体与 PRSS1 抑制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Kazal Ⅰ型(SPINK1)联合用药提高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疗效,如西妥昔单抗,也可以通过对单克隆抗体类药物进行改构,对已有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进行升级,使抗体被 PRSS1 降解的程度降低甚至不被其降解,保持中和活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增强单克隆抗体的疗效的潜在优势。

  团队介绍

  该团队现有研究员 1 名(王友亮)、副研究员 2 名以及助研、科研助理、博士、硕士等累计 30 余人,在肿瘤分子机制研究以及液体活检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建立了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患者的血样库以及分子标记物检测平台,发现肿瘤相关的分子治疗靶标以及肿瘤早期诊断标记物。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Developmental Cell、Hepatology 等 SCI 期刊。

  项目亮点

  (1)临床需求明确:区别于常规结直肠肿瘤组织的切除,以一种安全性,可行性更高的非侵入性的手段获得肿瘤细胞的生物信息,从而实现结直肠癌临床上个体化、合理化、精准化治疗。该成果的耐药机制与活检研究属于癌症治疗的前沿研究,符合国际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发展方向,解决癌症治疗过程中耐药问题的临床需求;

  (2)有效的新型预测分子:在临床水平验证中,连续地检测病人在使用单克隆单抗治疗过程中血清中 PRSS1 的水平,相比于肿瘤标记物 CEA 和?CA19-9,PRSS1 具有更好的疗效预测性;

  (3)治疗新思路:PRSS1 不仅可以降解西妥昔单抗,还可以降解包括贝伐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在内的几乎所有商品化的单抗隆抗体,同时与 PRSS1 抑制剂 SPINK1 联合用药,能有效地解决目前单克隆抗体使用过程中耐药的瓶颈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单克隆抗体类药物进行改构,使抗体被 PRSS1降解的程度降低甚至不被其降解,从而增强单克隆抗体的疗效。

  技术成熟度

  完成临床前研究

  转化方式

  转让

 

 

  一种消线法免疫层析试纸及其在 CRISPR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项目简介

  该项目是一种配套 CRISPR 核酸检测技术、可不依赖专业仪器设备的检测结果判读方法,相比同类 CRISPR 核酸检测试纸,具有灵敏度高、结果易判读、假阳性率低等优势。可用于所有针对包括微生物、耐药基因、肿瘤基因、遗传病基因、食品动物基因 CRISPR 检测,无需再更换进行特异性针对性的设计开发,应用范围广,开发价值大,是开发系列CRISPR 现场核酸检测试剂的重要基础。

  团队介绍

  研发团队来自于军事医学研究院,长期从事 CRISPR 核酸检测技术研发,搭建了 CRISPR 高灵敏病原检测技术、CRISPR 现场核酸检测技术、CRISPR 电化学检测技术、CRISPR可编程抗病毒技术、CRISPR 抗病毒药物筛选等技术平台并建立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新冠核酸检测的需求,课题组研制出了无需专业实验室的“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核酸检测试剂盒(CRISPR 免疫层析法)”及配套的便携式现场快检箱组,检测时间 65 分钟,灵敏度为 1000copies/mL。该试剂于 2020 年 11 月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国械注准20203400919),成为了我国首个获批的 CRISPR 诊断试剂,目前已广泛用于边海防部队及海外维和分队卫生连中,在偏远地区基层部队及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的驻外部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前期部队试用的基础上,突破了试剂室温储运、单人操作、污染防控等关键技术,研发出在 45分钟内完成新冠核酸检测的检测试剂,检测灵敏度达到 400拷贝/毫升,与 PCR 的检测结果总体符合率达到 99%,于 2023年 12 月获得了军队特需药品证书,助力“小、散、远”单位以及重大活动保障中的疫情防控工作。

  项目亮点

  (1)相比国内外同类 CRISPR 核酸检测试纸,灵敏度高10-100 倍,阳性判断值明确,易于判读,作为核酸检测试纸,避免了由主观判读带来的假阳性;

  (2)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专项“ 2019-nCoV 检测试剂研发”(2020YFC0841200)的项目支持;

  (3)产业链成熟,以该试纸技术为基础的 CRISPR 检测产品已获批上市。

  技术成熟度

  基于该试纸技术研发的 CRISPR 诊断试剂获得国家医疗器械证书和军队特需药品证书。

  转化方式

  实施许可

 

 

  可生物降解医用胶

  项目简介

  氰基丙烯酸酯医用粘合剂行业拥有数十亿级蓝海市场,但上市品种均难以在体内降解。本项目研发的可生物降解医用胶通过对产品结构和降解原理创新性前沿设计,成功破解了不可降解的行业瓶颈,同时理化性能得到进一步优化;该品种可极大拓展医用胶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普外、心血管外科、消化内科、介入科、医美等科室的手术切口闭合、穿刺封闭、创面封闭、器官和组织渗血的封闭止血、固定其他器械等目的。

  团队介绍

  该团队从事医用粘合剂研究和品种开发 16 年,具有国际领先的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创新实战经验,在原料质控、配方优化、药械结合、临床新应用等方面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团队发表 60 余篇 SCI 研究论文,授权 10 余项国内发明专利及 PCT 国际专利,具有丰富的医疗器械及衍生化品种科企合作经历。团队成员具有工业设计、工艺放大、厂房设计、生产线建设等工作经验,熟悉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

  技术亮点

  该品种属于全球首例可降解医用胶,粘接强度高,聚合热、柔软度等理化性能优于上市产品。该品种大幅降低使用风险,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优势。该品种可按优先程序注册 III类医疗器械。

  技术成熟度

  已完成临床前研究

  转化方式

  转让

  疫苗及抗体技术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多糖结合疫苗科技成果

  项目简介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多糖结合疫苗是利用生物工程方法,以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胞外 O-多糖为抗原,与霍乱毒素B 亚单位(CTB)利用糖基化系统将 O-多糖与 CTB 载体蛋白偶联,一步制备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多糖结合疫苗,较现有的化学法产率大大提高。该项目已经完成了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工程菌株构建,初步建立了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多糖结合疫苗发酵和纯化技术;已完成了小鼠动物实验评价,表明该疫苗能够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并能够保护小鼠抵御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致死攻击。

  团队介绍

  王恒樑团队具有丰富的疫苗研究相关基础和实战经验,相关疫苗品种已完成 III 期临床 1 项,成功实现技术成果转让 2 项。近年来聚焦病原细菌疫苗研发,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多糖结合疫苗生物合成技术(国外同类技术已被 GSK 以 1.9亿美元收购),且优于国外技术,并高效制备了一系列病原细菌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0 余项,国际专利 5 项。依托单位生物工程研究所在疫苗研发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

  项目亮点

  该疫苗能够预防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该疫苗成分单一、安全性高、制备工艺简单,可用于易感人群的感染预防。

  技术成熟度

  完成动物实验和疫苗实验室制备工艺

  转化方式

  转让

 

 

  冠状病毒广谱中和抗体 BI31

  项目简介

  本团队采用抗体库技术筛选获得多个靶向新冠病毒 RBD不同表位的中和单抗,并以其中两个表位互补、功能协同的单抗为基础,制备获得双特异抗体 BI31,对新冠病毒及奥密克戎突变株、SARS-CoV、MERS-CoV 具有广谱中和活性。BI31是本团队原研候选品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1)利用假病毒系统评价 BI31 的中和活性,对新冠病毒及奥密克戎突变株、SARS-CoV、MERS-CoV 的中和活性分别为 0.2nm、0.01nm、7.8nm、5.3nm;2)BI31 对新冠病毒活病毒的中和活性可达 3nm;3)BI31 小试纯度 92%;热稳定性无异常;在pH3-pH7.4 缓冲液中 37℃放置 21 天,与抗原结合活性无下降。

  团队介绍

  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相关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开发原创性的药物品种;先后承担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传染病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具有良好的项目组织和执行能力;团队参与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 EGFR 单克隆抗体(安美木单抗)获得国家生物制品 1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成果转化到位经费 2400 万元,该品种已进入 II 期临床研究阶段。实验室拥有包括全合成人源抗体噬菌体展示库、全合成人源化单域抗体噬菌体展示库、单 B 细胞分选技术平台、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抗体新分子研发风险早期预警平台、计算机辅助抗体分子设计技术平台、抗体分子成药性评价技术体系、重组蛋白疫苗研究平台、多肽合成与评价技术平台等在内的生物技术药物早期发现与研究体系。

  项目亮点

  (1)广谱性:BI31 除对新冠病毒及多种突变株有良好的中和活性外,对 SARS-CoV、MERS-CoV 的中和活性也可达纳摩尔级别;

  (2)靶点明确:已通过冷冻电镜解析 BI31 与新冠病毒S 蛋白三聚体的相互作用界面,结合表位集中于 RBD 与 ACE2结合的位点,因此 BI31 可阻断新冠病毒与受体 ACE2 的结合。此外,明确了相互作用界面有利于预测 BI31 对新发现的突变体的中和活性。

  技术成熟度

  完成实验室研究

  转化方式

  实施许可

 

 

  人源抗人多亚型干扰素a抗体

  项目简介

  该成果为靶向多亚型干扰素α(IFN-α)全新抗原表位的原创性全人源抗体药物候选分子,来源于噬菌体展示抗体库 技 术 。研 究 表 明 , 该 抗 体 与 阿 斯 利 康 同 靶 点 抗 体Sifalimumab(2024 年 12 月 10 日专利到期,II 期临床证实其对 SLE 患者安全有效)中和活性相当、中和谱差异明显,二者具有互补的功能表位、协同的中和效应。进一步,以两个单抗为基础,构建获得双特异性抗体 FIT-1;FIT-1 能高效中和 IFN-α全部 12 个亚型的活性,整体效能显著优于单抗联用,达到甚至超过靶向 IFN-α受体 IFNAR1 的阻断抗体(Saphnelo﹝Anifrolumab-fnia﹞,阿斯利康,2021 年于美国上市),具有安全高效的潜在优势特征,且成药特性良好。目前已完成该成果标的抗体的实验室阶段研究,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通过对该成果的后续开发,预期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I 型糖尿病(T1D)等 IFN- α异常高表达的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团队介绍

  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相关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开发原创性的药物品种;先后承担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传染病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具有良好的项目组织和执行能力;团队参与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 EGFR 单克隆抗体(安美木单抗)获得国家生物制品 1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成果转化到位经费 2400 万元,该品种已进入 II 期临床研究阶段。实验室拥有包括全合成人源抗体噬菌体展示库、全合成人源化单域抗体噬菌体展示库、单 B 细胞分选技术平台、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抗体新分子研发风险早期预警平台、计算机辅助抗体分子设计技术平台、抗体分子成药性评价技术体系、重组蛋白疫苗研究平台、多肽合成与评价技术平台等在内的生物技术药物早期发现与研究体系。

  项目亮点

  (1)临床需求明确。SLE、T1D 等自身免疫病患者数量庞大,临床治疗手段有限,尤其缺乏机制明确、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的生物技术药物,市场需求迫切、前景广阔;

  (2)经验证的全新靶点。IFN-α/IFNAR 信号通路抑制剂对 SLE 的治疗作用已经在临床研究中得到充分证实。针对多亚型 IFN-α的抗体 Sifalimumab 的 II 期临床数据证实其安 全 、 有 效 ;?针 对 IFNAR1 的 抗 体 药 物 Saphnelo(Anifrolumab-fnia)于 2021 年被美国 FDA 批准用于 SLE的治疗,并已在我国开展 III 期临床研究;

  (3)特色鲜明。成果标的包含的抗体具有全新的抗原表位(IFNAR2 结合表位)、广谱的中和活性(覆盖 11 种 IFN- α亚型)和差异化的中和谱(明显区别于 Sifalimumab)。与 Sifalimumab(靶向 IFN-α的 IFNAR1 结合表位)功能表位互补、中和效应协同;二者形成的双特异性抗体可高效中和 IFN-α全部 12 个亚型的活性,整体效能媲美靶向 IFNAR1的阻断抗体,且对其他 I 型干扰素(IFN-β、IFN-ω等)的活性无影响,潜在安全性风险更低。

  技术成熟度

  完成实验室阶段研究;完成候选单抗的 CHO工程细胞株构建,表达水平达 3.0g/L。

  转化方式

  转让

 

 

  新型四价肉毒抗毒素治疗性抗体

  项目简介

  该成果为新型四价肉毒抗毒素治疗性抗体。新型四价肉毒抗毒素治疗性抗体是用于治疗各型肉毒毒素中毒的创新性新药。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毒力最强的蛋白,其中 A、B、E 和 F 型肉毒毒素能够引起人类中毒,易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抗毒素是目前治疗肉毒毒素中毒唯一有效的治疗药物。国内单价肉毒抗毒素和美国七价抗毒素产品均是以类毒素为免疫原免疫马来制备抗毒素治疗性抗体。本新型抗毒素是以重组肉毒毒素受体结合区 Hc 为免疫原免疫马制备的新型治疗性中和抗体。该新型抗毒素研究的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该单价 A 型肉毒抗毒素安全有效,与类毒素免疫马制备的传统抗毒素具有同样或更好的效果,有力地证明该技术的有效性。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研制了四价抗毒素制剂工艺和配方,结果也表明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可同时用于治疗 A、B、E 和 F 型肉毒毒素中毒。目前该产品已完成了中试工艺研究和药效评价,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团队介绍

  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抗病毒药物和生物毒素药物相关研究。先后承担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传染病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具有良好的项目组织和执行能力,在《PNAS》、《J. Med. Chem.》、《Eur. J. Med. Chem》、《Neuropharmacology》等发表论文近 200 篇,获国家发明专利 20 多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在生物毒素、新型抗毒素及小分子药物研究方向上,本团队已完成一个作用于 N-型钙通道的芋螺多肽 SO-3 的临床前研究,1 个 I 类抗病毒药物荣获军队特需药临床试验批件,已完成临床 I 期试验,以及肉毒毒素新型疫苗和抗毒素药物也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亮点

  (1)通过以肉毒毒素受体结合区 Hc 为免疫原来制备新型抗毒素,这个技术方案具有免疫抗原规模化制备优势,抗原免疫后产生高滴度的专一性中和抗体,其保护作用相当或优于传统类毒素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和抗体特异性靶向肉毒毒素分子的受体结合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无毒副作用。利用重组 Hc 抗原替代类毒素制备新型抗毒素技术方案为国内外首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拥有专利保护;

  (2)各型单价抗毒素质量高,比活性高,是传统抗毒素比活性效价的 2-4 倍以上,配制的四价抗毒素制剂,能够同时中和四种血清型肉毒毒素,具有体内治疗和预防各型肉毒中毒的能力;

  (3)本新型抗毒素可用于直接临床治疗各型中毒患者或疑似患者,无需鉴定毒素血清型,有利于及时救治,优化治疗窗口,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和住院费用;

  (4)本新型四价肉毒抗毒素产品属于军民两用项目,具有较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成熟度

  项目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已完成了中试工艺研究,药品药效学研究。

  转化方式

  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