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以官方名义将绿色金融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与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目前,绿色资产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本文中的绿色资产主要是指由绿色金融活动产生的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大致可以分为绿色金融类资产和环境权益类资产。

  截至2018年底,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已超过9万亿元,覆盖节能、环保、生态领域项目及服务贷款与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险资金以债权投资计划形式进行绿色投资的产品注册规模达到7316亿元,涵盖清洁交通、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污染防治等多个领域。2015~2018年,绿色债券发行额累计接近7692亿元。其中,共有30只绿色ABS发行,发行总额达315亿元人民币,涵盖各种绿色领域如可再生能源、低碳建筑、水管理和低碳运输等。根据Wind数据,国内A股环保企业145家,总市值达3889亿元。全国绿色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绿色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绿色产业基金共计接近900只,发行额预计超过1万亿元。综合前述各项,截至2018年底,国内绿色金融类资产总额约为12万亿元。

  上述各项绿色金融活动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权益类资产。以绿色信贷为例,按照贷款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来计算,2017年6月末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1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91亿吨,减排化学需氧量283.45万吨、氨氮26.76万吨、二氧化硫464.53万吨、氮氧化物313.11万吨,节水7.15亿吨。以碳市场为例,截至2018年12月28日,全国碳交易试点期间一二级现货市场累计成交量2.82亿吨、累计成交额62亿元。除了碳试点地区覆盖的碳排放权之外,由于相应机制的缺失,其他的环境权益市场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体系化的发展,无法找到权威数字估算出经济价值。

  绿色金融快速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年来,绿色金融在筹集社会资金、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国内绿色金融发展迅速,但依然未能满足绿色发展的资金需求。根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15年《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研究》课题研究结果显示,2014~2020年,中国绿色资金需求按照“低方案”“中方案”和“高方案”,分别为14.6万亿元,24.3万亿元和30万亿元。根据我们的测算,2014年至2018年底,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融资规模为7.5万亿元,分别占“低方案”“中方案”和“高方案”的51%、31%和25%。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进入深水区,绿色金融的深入发展依然存在三方面主要问题。

  绿色金融自生长的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没有形成。绿色“外部性”不能内生化,无法使绿色企业获得正向激励或污染企业受到相应惩罚。相反,为了获得绿色标签,企业需要付出额外的认证成本;为了识别绿色项目,金融机构需要花费更高的搜寻成本。当前政策法规尚没有塑造出充分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主动性的制度环境。各地出台的地方性绿色金融扶持政策,多是以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为主。由于没有统一的绿色项目识别标准,政府部门在统计绿色指标、建立奖惩机制、考核绿色发展等方面又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绿色资产价值实现的市场化机制不健全。大额的绿色投资标的多是基础设施类项目,时间周期比较长,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隐藏着很大的投资风险。绿色信贷期限较短,难以匹配绿色项目的长周期性。国内绿色债券平均期限也较短,总规模中59%的平均期限低于5年,低于国际绿色债券一般的期限(5~10年)。绿色项目更加适合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发展方式。但是,绿色基金目前只有传统的IPO或被上市公司并购这两种主要的退出方式。各类绿色投资产生的资产收益目前尚没有直接变现的市场化机制。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投资绿色产业的机构越来越多,绿色资产迅速累积。由于没有绿色资产市场化的交易机制,绿色投资形成的资产收益很难变现,阻碍了绿色投资的扩大发展。

  各种不同的绿色金融产品之间无法相互衔接和促进。绿色金融具有特定的投资标准,而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标准之间缺乏统一和衔接。例如,绿色信贷标准与绿色债券标准在支持项目范围及分类方法上存在差异,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资产池与绿色金融债券发行所需的资产池两者之间无法直接匹配,需重新梳理和认定基础资产,增加了业务开拓和管理的成本。此外,绿色主体的认定标准,以及绿色股票、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产品标准的缺失,导致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之间无法呼应和衔接,从而阻碍了绿色金融市场的规模化发展。

  绿色资产交易推动绿色金融实现规模化发展
  要实现绿色金融的规模化发展,就要建立完整的绿色金融产品生态链条,搭建绿色资产价值实现的市场化通道,从而逐步催生出绿色金融自生长的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其中,建立一个具有充分开放性与包容力的绿色资产自由交易平台是重中之重,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主体的活力,鞭策企业主动加入赛道,不断激励跑在前头的企业做到更好。同时,绿色资产交易平台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和便利的退出通道,降低金融机构进入门槛和退出成本,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绿色投资。

  绿色资产交易平台能够将散落在各领域的呈碎片化状态的绿色金融产品积聚在一起,加快产品之间的流通和绿色价值的变现,形成强大的市场化推动力量。当然,同时要避免的是,各地市场不能一哄而上。要避免绿色资产自由流动的大市场被行政区划等因素重新割裂成零散碎片,防止各个平台之间分疆而治、各自为政,让绿色资产在充分流动中发挥最大潜力。绿色资产交易平台能够发挥以下三方面的重要作用。

  提高绿色项目的融资效率。企业获得绿色融资和金融机构识别绿色项目需要具备金融和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配备专门的项目咨询和服务团队。大多数企业和金融机构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国绿色信贷产品品种少、同质性强,绿色金融租赁、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合同环境服务融资等创新型产品很少,主要以资金借贷为主。一些绿色基金的募资方式、项目渠道、投资决策和投后管理未能体现绿色项目的特征,绿色程度缺乏行业评价。绿色资产交易平台可以联合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绿色项目筛选入库、绿色项目评估认证、绿色项目增信三方面服务来降低绿色项目投融资双方的交易成本和提高双方的供需匹配率。

  加快国内绿色金融标准统一,促进与国际标准接轨。国内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人民银行发布的绿色金融债券标准与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绿色企业债券标准存有区别,与银保监会发布的绿色信贷标准、能效信贷标准亦有出入。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涵盖了六大类211个子项,拓宽后的绿色领域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项绿色标准。国际绿色债券市场主要遵从气候债券倡议和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相关标准,欧盟正在制定可持续金融项目分类标准。鉴于标准不统一,绿色资产交易平台可以提供过渡性的解决方案。在国内,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为基础,根据绿色项目融资方式设计与国内绿色信贷或绿色债券兼容的绿色项目标准。在国际,将中国标准与欧洲标准的重叠部分作为中欧共同标准,在金融业扩大开放的背景下,探讨吸引国际绿色资本投资国内绿色项目或绿色产业的可能方式。

  探索绿色资产价值的实现机制。绿色资产价值的实现需要市场化的交易机制。碳市场从产业端进行了很好的交易机制的探索。正确认识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解除当前碳市场的金融抑制,有助于更大程度上发挥碳市场的促进低成本减排的机制作用。碳市场增强了实体企业的节能减排动力,从资金端探索绿色资产价值的实现机制来提高金融机构的绿色投资动力就显得极为迫切。随着绿色金融的深入发展,金融机构将会面临越来越细致、越来越严格的监管要求。以绿色信贷为例,2018年人民银行制定了《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要求各地所有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结果均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MPA是人民银行进行风险评估和市场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定量指标包括绿色贷款余额占比、绿色贷款余额份额占比、绿色贷款增量占比、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以及绿色贷款不良率5项。未来要将包括绿色信贷在内的“绿色金融绩效”纳入MPA考核大类指标,并增加环境效益实现情况评估模块。绿色金融绩效考评权重MPA考核结果将直接影响各参评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甚至包括参评机构在公开市场的交易商资格,这意味着人民银行开始实施绿色信贷“半强制”约束机制。国内存款类金融机构上千家之多,加入赤道原则的银行只有兴业银行和江苏银行两家,已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不过数十家,绝大多数存款类金融机构尚不具备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能力。如果能开展起围绕绿色信贷的绿色资产交易,拥有富余的绿色资产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可以将多余的绿色资产出售给绿色资产不足的金融机构,这样既激励了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能力强的金融机构,也满足了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能力较弱的金融机构完成监管机构考核的要求。这也将有助于为保险、债券、基金类行业探索相关的交易产品和交易机制积累先行先试的重要经验。

  我国绿色金融已走在了世界前列,正在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确立新金融的绿色标准。绿色资产交易平台将聚集大批国内外“优质”的绿色投资机构,建立起绿色投资者网络,在投资界普及“无金融不绿色”的绿色投资理念,树立起新金融“绿色”化的新标准。

  北京产权交易所已在绿色资产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
  成立于2004年的北京产权交易所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综合性产权交易机构,被定位为“政府管理经济的市场化工具”“落实源头防腐的阳光平台”和“首都要素市场的重要建设者和运营者”。作为国内最大的产权交易所,北京产权交易所的总体交易规模2018年达到6.49万亿元,连续第四年总体交易量保持在5万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北京产权交易所着眼首都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业务涵盖金融资产、环境权益、林权、石油石化产品和信息化项目等领域,实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2018年,北京产权交易所正式提出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城市功能建设的八个方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项重点内容,主要以旗下子平台北京环境交易所为主体推进落实。在过去的十年里,北京环境交易所成功运营北京碳排放权电子交易平台、哈尔滨排污权交易平台,积极开展老旧车淘汰和新能源车补贴审核服务,提供节能融资和绿色融资租赁服务,利用市场化模式助力绿色出行,探索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方面的市场支撑服务。此外,北京环境交易所积极推动建立基于林业碳汇的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途径,完成塞罕坝林场林业碳汇交易。与蚂蚁金服合作推出的支付宝个人碳账户“蚂蚁森林”项目,上线以来累计用户3.5亿,成为全球碳普惠领域的标志性案例。2018年,蚂蚁金服成功入股北京环境交易所。

    绿色资产不应是静态的,要在顺畅的流转中实现保值增值。绿色资产交易平台有助于建立优质高效的流转制度,有利于发现公平、合理的价格,有益于实现绿色资产的价值,从而推动绿色金融的规模化发展。北京产权交易所将从更大尺度、更大范围上加大对北京环境交易所在绿色资产领域探索与创新的支持力度,为绿色资产交易机制的探索、为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北交所产权交易所总裁、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 朱戈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2019年第10期 )